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2021年成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学院下设能源工程系和材料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申报);材料工程系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成型工程专业。2021年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学院为博士点(培育)建设单位以及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获批新能源发电工程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拥有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热物性大数据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三个省部级平台。其中,2022年12月获批的“上海市热物性大数据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我校首次获批的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学院现有50余人,专任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3名、副教授14名,包括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含青年),5名“曙光”学者,启明星计划1名,7名“晨光”学者,扬帆计划6名,阳光计划2名,1名宝钢优秀教师等,C919客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吴光辉院士受聘担任复合材料成型工程专业导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刘建影受聘担任学院首席特聘教授。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大引进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教师队伍逐年壮大。
学院科研聚焦于“双碳”领域,以“热功能材料”和“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为主攻方向。其主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于200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现为学校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高原学科(培育)。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奖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基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20余项,获批启明星计划、扬帆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和阳光计划等30余项,人均年科研到帐经费30余万。学院承办了“第二届中国热物性学术会议”、“第一届热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展示及专题技术论坛”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5G时代的高分子材料研发进展和应用前景学术交流会”等学术会议;在长三角建立了6个技术转移工作站,当选为上海市浦东新区高分子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与西班牙马德里高等能源研究所、英国赫尔大学、美国Penn State University、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美国ATMI公司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获批多项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项目中的“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有力提高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和产业界的影响力。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现有在校本科生605名,硕士研究生232名。学院贯彻新工科教育理念,向国际一流专业看齐,以工程认证为抓手,积极推进“双万”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上海市应用试点本科专业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并获批我校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专业;复合材料成型工程专业成为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办学专业。专业教师历年来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5项,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发表教研论文60余篇,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发挥科研优势,坚持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支持学生参加高水平科创竞赛的科教融合发展路径,构建了班主任管班、学业导师管人、专业负责人管方向、教研室落实任务的点线面结合的育人体系。与上海华虹、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商飞等30余家大型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坚持“学校-企业双导师”制,聘请浙江新化化工、上海二十冶、杉杉集团等单位研发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与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成规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同时还承担了资源与环境硕士点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上海劳模学院相关材料和化工类硕士的培养。
学院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上海市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与江苏启粮集团设立了“启粮社会实践奖学金”。学生先后获得国际金奖、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部级奖项100余项,多名学生和团队获得“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奖”。学院重视学风建设,举办“能材大讲坛”,引导学生向更高学习目标奋进,多名学生分别考取为日本筑波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薪酬水平位居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持续保持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