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科生教育| 正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发布时间:2021-10-13 17:32:09   发布人: 能源与材料学院

  热物性大数据中心依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以学院师资为主体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高原学科(培育),以“热功能材料”和“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为学科主攻方向,研究聚焦服务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一级学科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成型加工三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覆盖了能源与材料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复合材料成型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科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大力引进材料类相关人才,形成了年龄梯队合理、方向凝聚的人才梯队。学科现有41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12名,包括4名东方学者,5名曙光学者,5名晨光学者,扬帆计划3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宝钢优秀教师等。17位教师曾留学或海外工作一年以上,占成员总数68%。具有企业或研究所工作经历的教师达88%以上。另有材料分析及表征实验人员6名。

  近年来,本学科与企业联合,共同建立了一支由多名教授、中青年专职教师和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导师队伍,包括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乔永民在内的近30名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已为我校培养了57名工程硕士。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聘请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Amilra Prasanna"AP"de Silva教授、宾州州立大学Qiming Zhang教授、爱荷华州立大学Xinwei Wang教授、美国Drexel University教授Wei-Heng Shih、英国曼彻斯特大学Aravind博士等为我校海外名师,千人计划获得者骆季奎教授等为我校兼职教授。

  本学科教师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纵向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863计划课题1项。学院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承担了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6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Nano Letters等顶尖期刊,近10篇学术成果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或热点论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产生了比较强的影响力。积极服务企业,横向项目4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800余万。科研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获批上海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在已有学科建设基础上,瞄准国内外热功能材料研究的前沿课题,阐明热能吸收与转换材料的物性及其在应用过程中能量的获取、迁移、转化、利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具有特色的开放、协作、多领域交叉的热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在一流学科建设基础上,充分进行资源整合,促进学科融合、渗透和交叉,为进一步吸引国内外该领域的高级人才开展国际前沿研究提供了科技平台,为上海市热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提供了系统的开放型科研实验基地。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也使得该团队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迅速提升。能源与材料学院积以工程认证为抓手,积极推进“双万”一流专业即一流课程建设。2017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本科重点教改项目3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上海市应用试点专业(2017)。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企业实践参与率100%,历年就业率均超过95%,大部分就业于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能源与材料学院还发挥上海新能源领域的行业优势,目前已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相关知名企业,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建立了覆盖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全流程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群。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产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互惠互利、实现三方共赢利、拓宽毕业生就业口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在近年来的积累、发展和建设中,特别在市科委教委各类项目、“085”工程、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人才计划等的持续支持下,坚持以学科前沿引领学术方向,以国家和上海市地方需求推动技术研发,对学科进行了统筹规划,教学和科研实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热物性研究方向形成了较强的学科、基地、团队等综合优势,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集聚了一批包括在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先进机构学习和工作过的海内外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