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开展第八期学术沙龙——“大材”课堂云讲座

发布者:能源与材料学院发布时间:2022-09-08浏览次数:201

  为了促进我院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97日下午在26号楼200会议室顺利开展了学院组织的第八期学术沙龙活动。朱大海、俞晓晓和李炜三位新进博士为全院师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由能源与材料学院于伟教授主持,我院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朱大海博士作了题为《从强化热到低温等离子体的一些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以材料强化传热、光热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三个板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学院师生介绍了现下“传热”领域所面临的困难与瓶颈。

  俞晓晓博士进行了题为《太阳能直接驱动甲醇低温重整方法研究》的专题报告,俞博士以太阳能捕获吸收及利用为背景出发,利用兼具太阳能强捕获吸收和甲醇重整制氢催化性能的功能性光子纳米催化剂,结合太阳能-热能-化学能三者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最终实现了太阳能驱动低温高效催化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李炜博士进行了题为《有序多孔MOFs衍生的催化剂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开发纳米级有序大孔-介孔MOF衍生催化剂有利于降低电化学过程中电荷/物质传输阻力,能够提高电化学有效活性面积、反应动力和气体扩散速率,从而提高催化剂性能,拓宽MOF衍生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活动结束后,在场的师生纷纷表示此次报告让大家收获良多,不仅学习到了该领域的研究及研究方法,更有助于对自身课题研究以及自身学术思维的拓展,期待接下来有更多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加入我们的学术沙龙活动中。

  报告人简介:

  朱大海,博士,199111月生,湖北省黄冈市人。2015年本科毕业于潍坊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22年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入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强化传热及光热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以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7篇,发明专利3项。

  俞晓晓,博士,199211月生,江苏省南通启东市人。2015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22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2022年入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任讲师。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太阳能纳米流体传热及燃料转化,并在《Nano Energy》等国际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1篇再审。

  李炜,博士,19901月生,安徽省安庆市人。2012年本科毕业于蚌埠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5年硕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2019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材料学专业。2019-2022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2022年下半年即将入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催化析氢析氧、氧气还原和燃料电池等。在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Energy Materials等权威期刊共发表期刊论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