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9月5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于伟教授、李一凡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走进江苏森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这场产学研交流不仅是一次校企合作的对接,更是以企业“真需求”为靶心、锤炼研究生“解真难”能力的生动实践,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鲜活样本。本次对接活动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产业研究院在启东高新区打造“科技服务企业”品牌的理念下进行的活动之一,得到了高新区经发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企业一线:研究生触达“真问题”的天然实验室
作为专注于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江苏森沃医疗并非简单的“实习基地”,而是研究生接触产业最前沿痛点的“问题源头”。其拥有的先进生产线、积累的多项专利技术背后,隐藏着大量实验室难以复制的“真问题”――从核心部件的工艺优化、生产流程的效率提升,到临床应用导向的产品迭代、合规标准下的技术突破,这些源于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与研发攻坚的真实需求,恰恰是高校理论研究与企业实际应用之间的“接驳点”。
在森沃医疗董事长马先福的带领下,研究生团队深入一线生产车间,从医用设备的精密组装环节到质量检测的关键标准,从研发部门的技术攻关台账到市场反馈的产品改进清单,每一个环节都让研究生跳出了“实验室闭环”:相较于校园里标准化的实验条件,企业车间里的设备调试误差、材料损耗控制、批量生产稳定性等问题,都是教科书未详尽阐述的“鲜活课题”;而森沃医疗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产品适配需求、海外市场的合规性研发瓶颈,更让研究生意识到,工程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更要兼顾市场、政策与临床实际的复合型思维。这种“沉浸式”观察,让研究生真正理解了“问题从何而来”,为后续“解决问题”锚定了精准方向。
协同共识:以“真合作”构建能力培养闭环
交流座谈中,校企双方的共识超越了简单的项目合作,直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核心。于伟教授的观点切中了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高校科研的价值,在于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能;而研究生工程能力的锻造,必须脱离‘纸上谈兵’。与森沃医疗的深度合作,本质是让研究生从‘跟着论文找课题’转向‘跟着企业找痛点’――企业提出的研发需求是‘真命题’,生产中的技术瓶颈是‘硬骨头’,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研究,才能让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落地为实实在在的工程价值。”
这一观点与森沃医疗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马先福董事长强调:“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才竞争’。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推导公式的研究者,而是能扎根车间、对接研发、联动临床的复合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核心,就是让研究生在校园阶段就‘提前入局’: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意味着要面对‘时间紧、标准高、落地严’的产业要求;攻克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意味着要学会协调技术可行性与成本可控性――这种历练,远胜于校园里的模拟实验。”
双方的共识清晰地勾勒出“真问题导向”的培养逻辑:企业提供“问题场景”与实践平台,高校输出“理论支撑”与科研方法,研究生则作为“创新枢纽”,在校企协同中完成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跨越。
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等保障条件
签约落地:构建能力培养的长效协同机制
当日,于伟教授与马先福董事长共同签署的技术开发合同,绝非单次项目的合作协议,而是校企共建“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制度性起点。根据合作规划,双方将依托森沃医疗的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高校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与科研方法赋能,企业导师则聚焦项目实操与问题解决导向,让研究生全程深度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真实项目。
例如,针对森沃医疗在医用耗材自动化生产中的设备精度提升需求,研究生团队将直接参与数据采集、算法优化与设备调试,在解决企业生产效率问题的同时,完成自身在“工业自动化+医疗器械”交叉领域的能力锻造;而企业的专利转化经验、市场需求研判逻辑,也将通过定期讲座、项目复盘等形式融入研究生培养环节,让“解决真问题”的能力成为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长效机制的建立,打破了“高校培养”与“企业使用”的脱节壁垒:一方面,研究生带着在企业锤炼的工程能力毕业,能够快速适配产业岗位需求,缓解医疗器械行业“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的痛点;另一方面,企业依托高校科研力量攻克的技术难题,将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示范引领:为产教融合育英才提供“可复制”路径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森沃医疗的此次合作,其价值远超单一校企的对接――它印证了“以企业真问题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破解“工程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关键抓手。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无论是医疗器械、高端制造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都需要大批能“啃硬骨头”“解真难题”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校企协同恰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高校科研“接地气”,让企业需求“进课堂”,让研究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练就“敢创新、能攻坚、善落地”的核心能力。
此次签约开启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更可为全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提供示范:唯有将企业的“真问题”转化为研究生的“研究题”,将产业的“实战场”转化为人才的“练兵场”,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为我国制造业升级、产业技术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