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青年教师在《ACS Energy Letter》发表钙钛矿光伏户外运行的研究成果

发布者:能源与材料学院发布时间:2025-10-11浏览次数:10

近日,我院青年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ACS Energy Letter(JCR一区,中科院一区Top,IF=18.2)合作撰写并发表了题为“Reducing Inter-grain Gaps to Stabilize the Outdoor Operation ofPerovskite Solar Modules”的研究论文,我院王鑫老师为第一通讯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晓明教授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内容简介:

由环境应力驱动的晶界空隙和界面分层,是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长期户外运行稳定性的关键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使用衣康酸二甲酯(DMI)单体的晶界聚合策略,以减少钙钛矿薄膜的晶粒间间隙。减少的晶粒间间隙有效缓解了器件体内的空隙和界面分层,并抑制了可移动离子从钙钛矿层中迁出。在0.09 cm²的实验室小电池上实现了25.9%(认证效率25.24%)的光电转换效率,并在30 cm × 30 cm的工业规模太阳能组件上实现了19.2%的效率。封装后的组件在湿热条件和最大功率点跟踪测试下,分别经过2000小时和3000小时后仍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3%和94%,是迄今报道的最稳定的工业规模太阳能组件之一。重要的是,这些封装组件在25天的户外运行中表现出稳定的功率输出,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5c01711

图文导读:

 1. (a) DMI和PDMI的分子结构;(b) 钙钛矿薄膜形成过程中PDMI原位聚合过程的示意图;(c) 对照和(d) 目标钙钛矿薄膜的俯视SEM图像;(e) 对照和(f) 目标钙钛矿薄膜的HRTEM图像及FFT分析;(g) DMI单体、PDMI及PbI₂-CPDMI粉末的FTIR谱图;(h) 对照与目标钙钛矿薄膜的时间分辨光致发光(PL)光谱。

 2. (a) 冠军对照与目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J-V特性曲线;(b) 30 cm × 30 cm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的实物图;(c) 冠军目标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的I-V特性曲线;(d) 对照与目标器件的暗电流曲线;(e) 黑暗条件下对照与目标PSCs的奈奎斯特图;(f) 对照与目标PSCs的莫特-肖特基(M-S)曲线。

图 3. (a) 封装后的对照与目标太阳能组件在40°C空气中连续光照下最大功率点跟踪的运行稳定性;(b) 对照与目标薄膜在1个太阳光照下浸泡48小时后甲苯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插图为光照48小时后装有薄膜的密封样品瓶照片;(c) 对照与目标薄膜的紫外-可见吸光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d) 封装太阳能组件在85%相对湿度和85°C条件下老化时间与归一化效率(PCE)的关系;(e) 对照与目标钙钛矿薄膜在85°C黑暗条件下储存7天的XRD图谱演变;(f) 在85°C储存7天后对照器件的截面SEM图像。

4. (a) 封装对照与目标组件在真实户外条件(ISOS-O-2)下的功率输出;(b) 对应的辐照度、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c) 户外暴露最后5天内封装对照与目标组件的功率输出选定数据;(d) 25天户外测试期间对照与目标组件的归一化性能比。